中央加快改革,簡政放權,許多審批事項被取消或下放,與此同時,一批擁有特殊背景的「紅頂中介」卻悄然崛起,成為官員受賄和腐敗的白手套,官商勾結的橋樑,蠶食簡政放權的改革紅利。

中共十八大之後,雖然政府審批事項逐漸減少,但企業和民眾並沒有感受到更寬鬆和方便。廣西一家建築公司進行人防工程施工,按照市場價審圖,每平米只要兩元,如果讓紅頂中介審圖,則每平米需要六元,該公司為此不得不多付出四萬元,否則工程無法通過有關部門驗收。

類似的情況全國各地相當普遍,在北京西城區的部委一條街,就集中了許多紅頂中介。譬如,地方政府要「跑部錢進」,向國家發改委申報重大項目,其申請報告若沒有經過國家發改委官員幕後操縱的紅頂中介「審查」,無論如何都難以獲得審批,但經過紅頂中介之手,就必須留下不菲的「買路錢」。

在國務院強力推進審批等領域改革中,一些政府部門迫於上級壓力,將諸如鑑定、評估、檢驗、檢測、認證等審批權下放給所屬的事業單位或所主管的社團組織,但一些部門不願捨棄既得利益,通過自己成立公司、協會等形式參與市場活動,有的協會和企業甚至直接由政府部門公務員擔任負責人,借助這些戴着官帽的民間組織把控審批權謀利。這種改革只不過是將權力從左手轉移到右手,換湯不換藥。

一明一暗 配合默契

紅頂中介「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供官員兼職的位子」,影響極為惡劣。國家審計署去年一份報告顯示,至一三年年底,十三個中央部門主管的三十五個社會組織和六十一個所屬事業單位利用所在部門影響,採取違規收費、未經批准開展評比達標、有償提供訊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計三十億元。

紅頂中介收取的費用,小部分回流到權力部門,成為這些權力機關發放福利的「小金庫」,但絕大部分則是成為私人的囊中物。國家財政部企業司綜合處原處長陳柱兵,利用手中掌握的專項資金劃撥審批權,受賄近三千萬元,其中只有十七萬元是他自己收受的,其他的都是通過紅頂中介收受。

能夠創辦紅頂中介的都不是普通人,這些人不是官員親屬,就是「久經考驗」的朋友、兄弟,很多紅頂中介的幕後大股東是處長、局長。有些是老公在官場,老婆在商場,相互配合把錢賺;還有些是父子檔,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與其子就是典型,劉掌握能源審批項目,兒子在外面攬活,一明一暗,配合默契。

中國很多改革表面上轟轟烈烈,但冠冕堂皇的背後,卻是給貪官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腐敗機會,難怪老百姓對改革愈來愈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