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位於江西省北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正面臨乾涸危機,現正處於枯水期的湖區大片變成大草原,淡水湖變成小河溝,隨處可見缺水而死的魚蝦。據統計,鄱陽湖自二○○○年起,最低水位屢被刷新,枯水期時間不斷提前、延長。有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建成對鄱陽湖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

鄱陽湖是世上最重要的濕地之一。(中新社圖片)

魚類減少食物鏈萎縮

鄱陽湖的水位逐年下降,嚴重破壞魚類生態。據長期從事鄱陽湖生物資源研究的專家指,近年春夏連旱造成鄱陽湖部分湖底裸露,鯉魚、鯽魚無法進入近岸產卵,即使產卵亦因缺乏依附物而被沖走。另棲息淺水區的蝦、螺大量死亡,以致魚類食物減少,食物鏈萎縮,不僅破壞生態系統,更嚴重打擊當地漁業。據悉,鄱陽湖二○○七年的天然魚獲量僅為○○至○六年平均量的四成,近兩年更不足三成。

作為候鳥越冬的重要棲息地與全球最重要濕地之一,鄱陽湖乾涸對其濕地生態構成嚴重破壞。漁民指以往湖水退卻後,水坑仍有大量魚蝦作候鳥食糧,但今年湖床裸露且乾涸崩裂,候鳥只能洗劫漁民魚獲,甚至偷食湖區周邊人工養殖的魚苗。另鄱陽湖水位下降造成周邊地區沙漠化,部分農作物被淹沒。

此外,當地居民生活備受影響。位於鄱陽湖邊的都昌縣,近年受鄱陽湖水位下降影響,縣自來水公司曾多次發出供水警報。

學者歸咎三峽工程

不少學者將鄱陽湖乾涸問題歸咎於三峽工程。武漢大學學者謝平早於二○○三年時曾指,三峽大壩完工後,下游氾濫減少,長江中段的湖泊水路系統將消失,而魚群將因長江水位下降難以存活。

社科院學者劉建國亦曾指,三峽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將因自然棲息地遭淹沒、水流方向、氣候形態改變等受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