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北韓已故領導人金正日逝世三周年,平壤未有邀請中國政府參加紀念活動,中朝關係惡化呈公開狀態,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外交天秤已明顯偏向南韓。

按照北韓政治傳統,金正日逝世三周年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標誌着金正恩三年的守孝期結束,可以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作出新的決定。一般情況下,北韓應會向中方發出邀請參與紀念活動,但平壤一反常態,說明金正恩已不將中國當作「血盟之國」。

事實上,北韓今年以來的外交極其活躍,包括全球外交、聯合國外交、政黨外交、體育外交、文化外交、周邊外交等,多點開花,甚至連非洲小國都去訪問,但金正恩始終沒有推動中朝高層往來。北韓的外交風獨缺中國,不是沒有原因。

中共第五代執政以來,對平壤一直很冷淡,雙邊貿易每況愈下,對平壤的石油輸出幾乎為零。與此同時,中國與南韓關係卻甜如蜜月,習近平不僅到訪首爾,兩國還簽訂自貿協定,在聯合對日問題上亦相當有默契。中國對南北韓一冷一熱,自然讓金正恩坐立不安。

更重要的是,中國官方傳媒公開談論棄朝問題,包括一些退休將軍也開始撰文批評平壤的核戰略,民間反朝聲音更是此起彼伏,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很多人打上了一個大問號:中國是在為棄朝做輿論鋪墊,還是另有意圖?

金正恩擁有強烈的政治自尊心,對中方這套做法自然非常不滿,故在對華政策上改弦易轍,大力清洗親華派勢力,張成澤被整肅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對華太過親近。另外,金正恩開始向普京積極靠攏,準備將俄羅斯作為自己的首訪國,又與南韓、日本、美國眉來眼去,今次則乾脆不邀請中國參與紀念活動,將雙方矛盾表面化。

反目成仇 並不出奇

中方對北韓半島的底線是不核、不武、不統,但平壤在核武問題上一意孤行,不斷突破中方底線。對中國而言,平壤若需要北京的援助與保護,就得與中方有商有量,如果得了便宜卻不聽話,自然另眼相看。

事實上,中國近年的對外政策也不斷調整,雙邊關係中意識形態的考量愈來愈少,國家利益的分量則愈來愈重。中朝過去雖是鮮血凝成的友誼,但現實利益面前兩國已是南轅北轍,發展下去反目成仇並不出奇,當年中越關係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