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是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紀念二戰中中國最黑暗的一天: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的南京大屠殺,這是一場遲來的國家公祭。

全球輿論(日本除外)在公祭日前,普遍關注這次公祭的高規格。當日的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名義舉行,國家以最高規格公祭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在中日關係敏感的關口,無疑有警惕日本右翼的用意,但正如習近平在儀式上的講話所稱,「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為戰爭中遭殺害的無辜平民和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是國際慣例,為的是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中國公祭日的設立,也含有這個意思。

許多人,包括國內部分民眾,以為官方設立公祭日,是為激發國內民族主義,煽動和製造民族仇恨,以反日來轉移國內矛盾。這種看法,以當局近年啟動民族主義來強化自身統治正當性為由,將國家此時設立公祭日也歸於此一考量,是很片面的。從對歷史的牢記和對和平的堅守來看,中國應該早就設立公祭日,而非等到現在。

錯誤史觀 大行其道

在歷史方面,中日兩國都有值得反省的地方。當然,就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侵華戰爭而言,日本尤其有必要正視歷史。因為日本國內「錯誤史觀」的市場很大。日本教科書上迄今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或隻字不提或模糊處理,致使「南京大屠殺」在日本國民心中沒有形成概念。日本右翼的目的,是要讓這段暴露日本軍國主義殘暴本質的歷史在本國「徹底消失」。 錯誤史觀大行其道的結果,就是在日本很難聽到正確認識歷史的聲音。

中國民間對歷史的錯誤認知則表現出另一極端,由於對官方的反感,對涉及到官方的歷史或由官方書寫的歷史,包括南京大屠殺,一概持虛無主義立場,認為是過分宣傳。官方自然有它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在歷史認知上,不是本着歷史事實,而是以對官方的立場和態度來檢視及評判歷史,無疑就陷入了「主義決定歷史」的怪圈,不是正確的方式。

作為東亞兩個大國,中日應該政治和解,但政治和解的前提必須建立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因此,對日本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必須建立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以任何名義試圖去否定或淡化它,這關乎人的基本良知、尊嚴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