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遭遇遷台以來最大挫敗,馬英九的應變之道是讓行政院長江宜樺下台,然而,黨內排山倒海的壓力,令馬英九不得不辭去黨主席職位。國民黨在台灣的版圖只剩下點點藍,六都僅保住新北市,馬政府今後難有作為,只能做看守政府。

馬英九於○八年上台後黨政一把抓,國民黨成為最有權力的執政黨。但民主政治是選舉政治,選舉的挫敗令馬英九面對不留情面的逼宮。可是,在選後的中常會中,他到場時,所有中常委起立鼓掌歡迎,依舊是擦鞋文化,完全沒有肅穆檢討之情。馬英九對執政失敗毫無反省,仍然堅持說「國民黨雖然這次選舉輸了,但我們堅信國家總路線沒有輸,朝向自由開放的改革路線也沒有輸」,但他對執政六年的產業升級困境、薪資停頓、貧富懸殊、食安危機、就業困難、生活困苦竟未提及,由中常委到黨主席全無反省能力,外界對國民黨只有更加失望。

大部分國民黨人希望能藉敗選之機痛定思痛,經換黨主席和內閣改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國民黨重振雄風,於敗選中重新站起來。然而,馬英九的布局令人失望,他提出由民望低迷的副主席吳敦義暫代主席一職,閣揆則由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升任。看來,馬英九為求穩定,企圖延長其政治影響力,讓他可以「垂簾聽政」。然而,沒有破釜沉舟的改革決心,不能做到與權貴切割、杜絕政商勾結,國民黨又如何能起死回生,展現新氣象?

內憂外患疲於應付

馬英九對於失去權力的恐懼早展現於去年的修改黨章,國民黨總統成為當然的黨主席,不必因為敗選而下台。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國民黨敗得如此慘烈,馬英九最終被迫下台,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事實上,馬英九愈是面對危機,愈是緊抱權力不放,他辭去黨主席的發言,有如明朝崇禎皇帝的最後吶喊:「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馬英九的政策路線也許是對的,但他的手段與方法卻不獲民眾認同,王金平事件便是一例,因此導致民眾怨聲不絕。

如今國民黨面對內憂外患,中青代沒有捨我其誰、救黨於危急的雄心壯志,黨內同志要求放棄王金平案的上訴;而黨外要求讓陳水扁保外就醫的呼聲一波波而來。各種難題挑戰擺上枱面,令馬英九疲於應付,後馬英九時代實在是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