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日前刊文,點評整個佔中運動的得與失,認為中央政府是贏家,香港是輸家。但實際上,香港泛民才是這場街頭革命的最大輸家,香港市民既是輸家也是贏家。

佔中運動發動之初,氣勢如虹,泛民全體總動員,尤其是準備競選議員甚至特首的陳淑莊、余若薇等,更是走上一線,聲嘶力竭,當時的民意一度也被他們所蠱惑。但隨着暴力事件不斷蔓延,遍地開花式的阻街影響市民正常生活,民意開始逆轉,開始一面倒地反對佔中運動,泛民為此聲名狼藉,不得不與學聯、學民思潮進行切割,佔中三子更是提前溜之大吉,那些佔中「死士」更是不知死到哪裏,讓一些涉事不深的年輕人做了政治炮灰。

今次佔中運動,對香港市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政治洗禮,過去北京給泛民主派貼上「反中亂港」標籤,一些市民認為這是欲加之罪,但今次泛民主導的佔中運動,不僅讓市民無法正常上班,而且讓諸多商舖血本無歸,更讓香港法治形象跌到谷底。這些人犧牲大眾利益以成就個人的風頭主義,充分展露出民主專制主義的本性,難怪有市民將泛民形容為「佔字頭惡勢力」。

佔中運動發展至今,已失去了法律、道德和民意基礎,泛民主派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以錯誤的方式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抗爭,結果將自己的本錢賠光。學聯、學民呼籲泛民議員辭職進行公投,泛民之所以遲遲不正面回應,是他們有自知之明,知道民意已離他們而去,如果公投選舉,很可能一敗塗地,而學聯、學民憑藉一時衝動,反令泛民更加難堪。

背上破壞法治罵名

隨着佔中運動被掃入歷史垃圾堆,泛民主派從此也背上了破壞法治的政治罵名,這對今後的選戰將是極其不利的包袱。過去十幾年,泛民打着民主和普選的大旗,佔據道德高地,不可一世,幾乎每次選戰囊括六成左右的選票,如今背上破壞法治的包袱,泛民從道德高地滑落,下一次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恐怕會大敗而歸。

另外,從今次佔中運動也可清晰看出泛民群龍無首,無論佔中三子也好,泛民議員也罷,或者是學聯、學民,都無法號令追隨者,這些人既無道德魅力,又無政治判斷力,讓人大失所望,與司徒華這些老一輩民主派人士相距甚遠。如果任由這些人折騰,泛民的老本很可能被他們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