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在奧巴馬訪華期間達成新的氣候、軍事、貿易和簽證協議,其中《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有關減排的協議,無論對中美兩國還是世界而言,都有重大意義。

兩國承諾,美國計劃於二○二五年實現在二○○五年基礎上減排兩成六至兩成八的全球經濟範圍減排目標,中國計劃二○三○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二○三○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兩成左右。這意味着把過去五年五次全球氣候談判大會試圖談成的事給談成了。

眾所周知,全球變暖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問題。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美兩國有責任為人類的福祉肩負特殊使命。過去幾年全球氣候談判之所以一直達不成協議,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拒不做具體指標的承諾;二是幾個發展中大國在減排問題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也不願消減過多的減排指標。它們認為,氣候問題是歷史形成的,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剛處於工業化進程中,還有大量人口需要脫貧,不能用同一標準來對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則認為,幾個發展中大國尤其是中國,已經是工業大國,也是碳排放大國,理應按同一標準減排。

結構轉型 決意一博

客觀而言,它們說得各有道理,但現實是,人類耗不起無休止的爭論。發展中國家要想重複發達國家已有的工業化之路,就是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這雖然不公平可也是沒法子的事,否則,各行其是的後果是地球生態系統崩潰,最大受害者還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一方面減排技術還很落後,另一方面人口也是最多。

此次中美達成的減排協議為氣候談判掃清了障礙。尤其是中國,承諾了排放峰值點,意味着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增長「天花板」被量化確定,為國內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巨大轉型壓力,也使得中國政府解決充分就業和實現政府必要財政收入,成為更嚴峻的難題。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要成功,這是遲早要面對的一步,目前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無法再持續下去。鑑於國內利益集團的強大,很難要他們自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而必須像當年加入世貿一樣,要有一個國家層面的承諾,來倒逼國內改革。否則就只有通過行政手段來保持「APEC藍」了,而後者是不可持續,危害也非常大。

進一步看,若中國通過強力減排的約束,在下一輪經濟競爭中通過技術創新,帶來經濟活力,引領發展潮流,將是中國模式在世界大放異彩的時候。從這個角度看,今次中美達成減排協議,也可看作是領導人決意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