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映的荷里活電影《戰逆豪情》,聚焦納粹德軍潰敗前夕,美軍坦克深入敵陣與敵人殊死對決的血腥與慘烈,導演艾耶坦言此片並非完全基於史實,但盡可能將其拍成另一齣《雷霆救兵》,多於創作味道較濃的《希魔撞正殺人狂》。

在《戰逆豪情》中,飾演「戰頭」一角的畢彼特率坦克小隊戰鬥時,不時遇上被納粹黨衞隊(SS)處決後吊在樹上、身上掛着「我是叛國者」牌子的平民屍體。據估計,一九三九年至四五年,約三萬人因反戰或不願替納粹德國上戰場,遭納粹軍事法庭判死,二萬人遭行刑處決,當中一千五百人是奧地利公民。上月二十四日,維也納英雄廣場一個X形紀念碑揭幕,紀念二戰拒為納粹德軍作戰的叛逃者,惟這只是他們恢復名譽漫漫長路的起點。

一九三八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當年三月十五日,在首都維也納英雄廣場,二十多萬奧地利人聚集,聆聽同胞希特拉(希特拉祖家為奧地利)演說。歷史學家指出,納粹德國不少核心成員來自奧地利,惟二戰結束後,奧國拒面對與納粹德國串聯的歷史,不願為屠猶等納粹罪行承擔責任。

事實上,奧地利於二戰結束後已取消納粹軍事法庭向國民作出的判罪,惟當事人必須證明他們為反抗納粹和恢復奧地利獨立地位才「犯罪」,由於絕大部分人無法就此拿出證據,叛國者罪名無從打甩。不少人認為,這是奧地利政府逃避責任和賠償的手段。

索償機制強人所難

二○○二年,拒為納粹德軍作戰被判罪的奧地利人Richard Wadani,成立委員會助此類人士恢復名譽。○九年,在奧地利右派政黨強烈反對下,國會立法通過無條件撤銷那些拒為納粹政權作戰人士的罪名。現年九十二歲的Richard Wadani見證英雄廣場紀念碑揭幕一刻,心情有多激動可想而知,他表示,此類紀念碑首度在奧地利出現固然可喜,可惜含冤而死者眾,等不到解脫之日來臨。

更何況,實際上有多少含冤者及其後代最終獲政府賠償,實在不得而知。根據索償機制,申訴者之叛逃動機必須經過評估,法庭紀錄丟失或當事人於納粹德國法庭上被逼供,先評估後賠償之機制,不免惹來強人所難的批評,奧地利去納粹化之誠心也難免被打上巨大問號,該國二戰污點似乎愈刷愈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