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人熟悉的阿里巴巴九月十九日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首日上市創下二千四百五十七億美元的市值,成為僅次於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其創始人馬雲身家即時升至二百八十八億美元,成為內地新首富。資本市場的神奇和創富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許多人也許會在意馬雲的首富光環,然真正值得人們思考的是,這樣一家一流的互聯網公司為甚麼不在國內上市,讓內地股民分享其成果?提出這個問題,不單在於把阿里抬進紐交所的,其實是內地幾千萬網上購物客戶,是他們為阿里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購物商城作出了最大貢獻;更在於,內地公司紮堆海外資本市場已成為一種現象,就連那些賺錢的壟斷央企,如中移動、中石油、中海油等,也都把上市選在海外市場。

對此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來解釋。例如,早期互聯網公司都是由美元風投基金支持的,國外退出方便;內地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盈利有要求,很多互聯網公司上市時不盈利或盈利水平和歷史不符合上市要求;互聯網公司的註冊地多在國外,在內地上市有法律障礙;國內A股市場發行是審核制,國外是註冊制,上市要求低;在美國等海外市場上市還能提升企業形象,提高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利於成為國際公司等。

改造市場 法治裁判

上述解釋當然有幾分道理,但充其量只能針對早期互聯網公司而言,無法完全解釋今天內地資本市場的狀況,尤其是優質國企海外上市。國內創業板開通也已好幾年了,註冊地的法律障礙問題,並非不能解決,至於國際化,多數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至今其主要業務還在內地。

其實,關鍵原因還是內地資本市場的不健康。A股市場本是為國企圈錢而設,目標是讓國企脫困,儘管如今民企上市數量已超國企,但這種為企業圈錢的本質沒有改變,這體現在內地資本市場的一系列制度設計上。它導致的一個惡果,就是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走勢背離,億萬投資者長期虧損纍纍。一個不能讓股民分享收益的股市,必定是劣質公司充斥的股市。

從更深層次看,好公司不在國內上市,反映了公司管理層對中國政經環境的擔憂。比如,阿里在美上市,是否還出於以下考慮:在一個遊戲規則完全由權力主導的社會,企業家的財富是高度不安全的。如果不能跟權力很好合作,那辛苦創下的家業和財富就有被非法或合法剝奪之可能。以馬雲的講政治和懂政治,不會不了解這一點。所以,要留住和吸引好公司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除了改造資本市場,使之健康發展,更要改造政經生態,讓法治而非權力成為市場的最高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