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日前高調紀念鄧小平。在習近平的講話中,鄧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被認為是帶領中共和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確實值得紀念。如果我們拋開對某些歷史事件的糾纏,從中國現代化的角度來看,鄧的歷史成就和歷史地位,就在於他扭轉了國家的發展方向,使中國和世界主流文明接軌,走向正途。

國家發展 走入正軌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從傳統被動進入現代化的歷史,我把它分為三波現代化:第一波是晚清末期,以洋務運動為起點,中間經歷了改良與革命之爭,繼而民國建立和五四運動,一直到抗日救亡和國民黨政權對大陸的短暫統治。第二波是共產中國的建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開放。而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啟的改革開放起,現代化進入第三波。

鄧小平參與了這三波現代化的大部分,但在每波現代化中,其角色和所起作用不同。在第一波中,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個「跟隨者」;在第二波中,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到了第三波,則變成了一個主要的決策者和設計者。鄧對中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第三波。具體而言,他作出了幾方面的貢獻:即撥亂反正,減貧,引入市場機制,初步建立起了市場經濟,使國家的發展走入正軌。以後,或許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還有反覆,但不可能回頭,中國不可能重回改革開放前閉關鎖國、與人類普世文明相拒斥的狀態。

儘管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不同,但不同道路所追求的目標是一樣的,內容是相通的,即最終都是為了讓每個人生活得更美好。要實現這一目標,從人類已創造的歷史來看,需要有自由、民主、法治和市場,這也是現代化幾個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中國的問題不在於去否定這些東西,或者為它們加上自己的解釋,而在於如何去接近這些目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中國可以為人類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因為對於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國土廣大、人口眾多、內部差異很大的國家來說,不可能脫離本國歷史和國情,完全照搬歷史上成功的文明模式去推進自己的現代化。最終目標只有一個,但道路有許多條。人類歷史的多樣性,就在於它能根據各國國情和不同文明,創造不同的發展方式。因此,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這樣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