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被揭發將意識形態列入幹部考察,實行一票否決,予人感覺彷彿時光倒流,生活於思想禁錮的歐洲中世紀或者大陸文革時期。

據官媒報道,社科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趙勝軒稱「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殿堂,中國社科院一直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把政治紀律作為首要考核因素,在課題立項、職稱評聘、幹部選拔、成果評獎、經費資助等日常管理中,嚴格實行政治責任考核一票否決制。」 他在說這番話時,是帶着一種「自豪感」的。很明顯,社科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在這塊專家學者、高級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打造一個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陣地,佔領思想的高地。

可惜,這一目的注定要失敗。最近幾年,社科院在內地學術和思想圈,素以反民主憲政的左派光譜出名,寫了一批反對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文章或著作,似乎取得了很大成就。這批作品除了證明寫作者和相關領導思想的陳舊,給人徒增笑柄之外,能起到的作用,恐怕就是從反面證明了自由民主憲政思想的可貴,幫助擴大和傳播這些思想。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其實,社科院的領導何嘗不知這套在內地沒有市場,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凸顯社科院在當局的價值,不得不進行投機,以馬克思主義捍衞者面目出現在意識形態領域。這實際也是內地研究機構和大學的一個通病,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譬如,最近網傳今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招標,前幾項中標者都是有關「中國夢」,即是表現之一。中國夢即便有研究價值,一個課題也就夠了,用不着紮堆,而那麼多研究機構、大學及權威學者選擇這個項目,說嚴重點,無非是想向最高領導人和當局爭寵。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內地研究機構和學者精神「缺鈣」非常嚴重。如此精神狀態,是做不出好研究來的。

從學術條件的硬件來說,過去三十年是內地學術界最好的時期,但至今出不了學術大師,有負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名聲,根源就在於學術界的自我矮化和思想禁錮,以領導的思想為指導原則,完全沒有自己的創見,這也是內地這些年來出不了一流智庫的主要原因。

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兼容並包之治學理念,是世界所有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共同經驗。不去吸收別人之長處,反而指望用帶有政治懲罰性質的思想政治建設來為學者把握思想關,將域外精神污染擋在門外,此舉除了讓學者們心生恐懼,學會自我審查,扼殺一切創新外,沒有任何價值。以如此精神去從事學術研究,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