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問南韓只有短短兩天,卻可能使東北亞格局出現深刻變化。習近平和朴槿惠靠近,夯實中韓戰略夥伴關係的三大基石:經貿、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二戰後的國際秩序,從而對地區經濟發展和安全帶來深遠影響。

這種新變化,眼前可見的現象似乎是戲劇性的,從前的陣營排列組合重新洗牌。曾經作為中國小兄弟的北韓,靠近與中國有激烈主權紛爭的日本;與日本同為美國盟友的南韓,和中國的關係變得緊密。筆者認為,中韓關係甚至優於傳統中朝關係、傳統日韓關係,以致影響到韓美日同盟的鞏固。

日本被甩 情何以堪

而中韓關係是否真的如兩國領導人所設計的更上層樓,關鍵是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能否盡快簽署。對於中韓FTA,其實不少國家和地區都不希望它成功,至少不希望它走在前面,搶奪先機。美國原本積極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的談判,作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要步伐,TPP已吸引新加坡、澳洲、秘魯、越南等十一國參與,而且已正式簽署TPP協定,但這些小國加起來的貿易額,可能還不如中韓兩國經貿額之和。如此,美國能不急嗎?至於日本,參加TPP也不輕易在農產品等領域開放就範。同時,日本還和中韓一起談中日韓FTA,如今被中韓甩了,情何以堪?

實際上,若非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受阻,何須搞中韓FTA?中日韓FTA從構想到談判長達十年,真正談判僅四輪,進展不大,原因在於日本。傳統上,日本對其東亞經濟雁陣結構情有獨鍾,這種結構設想的是日本主導,南韓靠後,中國更靠後。但南韓產業迅速升級,從而在電子等領域與日本並駕齊驅,甚至某些方面領先,而中國市場的容量及GDP總量亦超過日本,怎可能讓日本自說自話。再加上政治原因,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原地踏步。

中韓自貿區包括投資、貨貿和服貿三大部分,一旦建成,預計兩國GDP都至少增長百分之一,有望形成一個人口高達十三點五億、GDP高達十一萬億美元的共同市場。不過,談判愈到最後愈困難,兩國都有需要保護的敏感行業,南韓要保護農業,中國要保護電子產業等。然而,習近平和朴槿惠都是目光遠大、看大局而不計較蠅頭小利的領導人,相信這次兩人會談已確定解決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