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發生軍事政變,結束因反對派領袖素貼領導群眾運動企圖推翻英祿政府所引發的一連串政治風波。美國、澳洲並不歡迎該軍事政變,美國國務卿克里指泰軍干政沒有正當理由,還說政變會對美泰關係帶來負面影響;澳洲宣布禁止領導政變的領袖進入該國和押後三項原定與泰軍進行的活動。儘管西方國家表示不滿,但至少在現階段,尤其是對飽受紅黃兩派爭拗困擾的曼谷地區民眾來說,他們似乎認同軍方的行動,結束亂局和恢復正常生活。

結束亂局 政治改革

發動政變的陸軍總司令帕拉育表示,泰國約十五個月後才會舉行大選。一般認為,泰軍干政之目的不限於結束近月來的政治風波,他們將致力改造泰國的政治制度,防止軍方不認同的政治勢力掌權,甚至着手改革經濟、稅制和改善基礎建設等。有分析家指出,以帕拉育雷厲風行的性格,他徹底改造泰國政治現狀的決心不可低估。

另一方面,泰軍在○六年九月因前總理他信領導的政府與反對派陷入長達一年的政治僵局,趁他信前往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之際發動政變,意圖結束相持不下的僵局,但在過去八年,泰國政壇之紅黃對抗並沒有結束,兩派領導層繼續爭執,地區和階級矛盾未有緩和,究竟今次政變能否為泰國政局帶來真正突破,恐怕誰的心裏都沒有底。

泰國的重要性不限於其旅遊業,作為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泰國是世界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球電腦硬碟有三分之一出自該國。此外,泰國擁有東南亞最大汽車製造業,也是重要的汽車零件生產國。農業方面,泰國是大米、糖的出口大國。自六十年代以來,泰國經濟總體表現優異,一九七○至二○一二年間的每年平均增長達百分之七點七。

雖然泰國已成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中等收入國家,一般而言,尤其是富裕的曼谷中產階級並不太認同西式民主制度,而且鄙視他們眼中所謂容易受到政客收買的農村群眾。支持民主制度的,主要是較富裕的農民和城市藍領階級。

值得注意的是,他信的支持者還有那些身在城市而跟農村維持密切關係的新城市人,他們的下一代很可能進身中產階層,也希望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無論如何,泰國政局的出路,恐怕還是要看能夠超越紅黃兩派分野的新生政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