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巨著《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故事圍繞倫敦和巴黎兩個歐洲大城市,這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以「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作為開卷語,成為文學世界經典名句。在今天的英國,倫敦與英國其他大城市發展榮辱互見,也是最美好時代和最糟糕時代並存之又一體現。

緩和地域發展失衡

○八年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導致歐洲經濟陷入衰退,英國出口大受影響,倫敦和英國東南區靠外來投資和金融業迅速復原,自○八年打後發展速度比全英其他地區快上近倍,一個世紀前英國煤礦和紡織業式微觸發的地域發展差距空前巨大。有學者甚至認為,在一眾發達國家中,英國經濟是最依賴單一都市區域食胡的一員。

經合組織數據顯示,英國經濟產出三成五來自倫敦和東南區。有人認為,英國和日本同為細小島國,有利倫敦和東京經濟獨大。倫敦市長約翰遜建議,應讓該市自行向演藝人士和技術專家發放入境簽證,有人發晦氣說倒不如讓倫敦變成另一個梵蒂岡。

外資大舉湧入倫敦,專才供不應求,變相搶高該市高技術職位薪金,每名倫敦人去年年均收入為四萬一千多鎊,足足比全國平均值高出五成有多。房價差距更誇張,倫敦最昂貴地段的樓價,幾乎是全英最廉宜地段之二十六倍。

支持倫敦經濟獨大的一派認為,倫敦一旦衰落,資金或流向紐約和亞洲,倫敦和英國全國經濟便陷入一損俱損的惡性循環。倫敦每年讓英國庫房進帳近一千億鎊,該市每年向庫房支取九百四十億鎊,貢獻淨值為五十億鎊。問題是,一○至一二年間,全英八成私人就業職位增長集中在首都地區,巴拉福特、黑池和格拉斯哥等北部城市職位持續流失。英國商業創新大臣祈維信去年形容,倫敦就像吸力超強的抽真空機,將全英經濟活力吸走。

英國政府正構思一系統興建基建,扶助弱勢城市,包括斥資四百三十億鎊興建高速鐵路,將倫敦與伯明翰、曼徹斯特和利茲連接起來,吸引外資落戶北部城市,以及將曼徹斯特與利物浦合併為超級城市,拉近二者與倫敦之競爭力差距。領導執政保守黨的首相卡梅倫要勝出明年大選,關鍵在於如何突破保守黨僅在東南部稱王之得票限制,打入在野工黨地盤,緩和英國地域發展失衡成為卡梅倫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