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間盛事頻傳,「王張會」敲開了兩岸官方溝通的管道,同時開啟了政治對話的先機;而「習連會」則再度確定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轉的未來,為「王張會」的成果及未來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在習近平會見連戰一行的話語中剛柔並濟,展示了習式風格。習近平以四階段來推動兩岸關係,先後闡述兩岸同胞一家親、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兩岸推動和平發展,到兩岸應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達致這個目標之前,兩岸不能只經不政,台灣也不能只享受北京讓利,也應知所回報,共同踏上政治談判之路,所以才會有「王張會」鋪墊政治談判的基礎。

政治現實 不能迴避

兩岸政治談判面臨數大難題。首先在政治談判的前提,單在「一個中國」的認知和反對台獨的立場上,兩岸便難以達成一致。「王張會」以至「習連會」都曾提及「一個中國的框架」下,兩岸甚麼都可以談,但是台灣對「一中框架」還未凝聚共識,北京也稱「九二共識」卻不談「一中各表」,台灣擔心兩岸定位不明,中華民國將消逝在「一中框架」下。

儘管陸委會強調,兩岸交往必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進行,而「一中」就是中華民國。但陸委會可在台灣高呼「中華民國」,在北京官方場合卻說不出口,因為這是北京的避忌,也屬王郁琦前往的三不條件之一。北京不願承認兩岸分治,而「一中」在國際上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不能迴避之政治現實,若無進一步讓步釐清,兩岸就難走入政治談判。另外,馬英九又提出談判應得到「民意支持與國會監督」,未達此條件,各種雜音必為之升起。

同時,兩岸的政治談判面臨美國的壓力。美國對兩岸進行政治談判抱有極大戒心,其亞太戰略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發展,維持台海和平,這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不過,若兩岸進入政治談判,早晚必涉及兩岸統一,這是美國所不願見的。兩岸互動升級,從王張會到習馬會,美國均稱樂觀其成,但若要進入政治談判階段,美國的實際態度將會是不鼓勵甚至反對。因此,今後兩岸談判乃低政治、多管道,不讓政治談判提上議事日程搬上枱面。

馬英九政府急於促成「馬習會」,北京認為可以政治談判探討,引人入局,端看馬英九政府如何處理把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