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繼締造海洋大國的宏志,航母「遼寧號」浩浩蕩蕩駛入南海宣威後,「嫦娥三號」在月球成功着陸,其搭載的月球探測車「玉兔號」在月球表面踏出第一步,寫下中國航天事業的新一頁,這是中國探月工程之一大步,中國終能與美俄並駕齊驅。

嫦娥奔月是中國千年的浪漫傳說,如今真的實現了,卻又見證了月球最不浪漫的一面。中國因此進身為全球第三太空大國,除了民族主義的政治意涵外,更重要是掌握了航天核心技術,甚至可將這些成果轉化為軍用設備,中國不僅是經濟強國,還邁向軍事強國。當然,這些成功讓美俄歐等側目,強化「中國威脅論」,中國發展軟實力變得更刻不容緩。

對中國而言,成功登月可稱得上是「中國夢」的主要內涵。雖然中國落後美國超過四十年,但也呈現了不落人後的企圖心。更重要的是,嫦娥計劃是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綜合實力的表徵,其背後所牽動及動員的科研人員與技術更是硬實力與寶貴的資產。

回顧歷史,一九五七年,蘇聯的「史普尼克一號」成為第一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衞星,美國落於其後,稱此為「史普尼克震撼」。事實上,當初蘇聯發射人造衞星,造成了美國的憂患意識,可說是冷戰的轉捩點之一。緊接着,一九六九年,美國太空人杭思朗登陸月球,創造「個人的一小步、歷史的一大步」之壯舉,以及總統列根時代的星戰計劃,導致美蘇的太空競賽,正正是由此激發。歷史學家認為,這亦是蘇聯解體的誘因之一。

提倡合作 化解不安

今天,中國大陸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船,成功攜送「玉兔號」在月球表面着陸,被稱為「嫦娥震撼」。這件事給了兩岸莫大的啟示:大陸的軍事、太空發展,已有登上國際舞台的榮譽,與台灣的差距愈來愈大,就算台灣努力高價購買美國武器也難以自保,故不應造成兩岸的軍備競賽。中國大陸在太空發展的同時獨得的核心利益,今後將在各層面運用以至發酵。

北京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體制,但這體制如何向前,才能匹配玉兔登月的壯舉?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應更多在軟實力的展現,如此就不會強化中國威脅論。兩岸實力懸殊,「嫦娥震撼」在台灣帶來許多探討,北京應以兩岸合作來化解台灣的不安與疑慮,不要讓「嫦娥震撼」造成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