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倒不是香港官員還在說香港優勢,而是京官安慰香港,說數十年後都趕不上香港。筆者要說,港人千萬不要再聽這些沒有用的安慰話了,事實擺在面前,新加坡已超過香港,鄰居深圳的GDP即將超過香港,而廣東早就超過香港。改革開放初期,香港GDP佔中國四分之一,而今只到百分之三,不過三十年工夫。

也許,香港不少人還迷信香港金融不倒的神話,而事實上國際間每日人民幣交易量已居第九位,港元則只排第十三位;內地股市總量更是早就超過香港,一旦內地更加規範金融市場,必然出現新的井噴。要命的是,香港很多人迷戀新界的水稻田,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而梁振英政府雖然穩中求變,也搞了個金融甚麼局,由史美倫擔綱,但也淪為清談衙門。再加上「佔領中環」勢不可擋,大概不用上海追趕香港,香港自己就把自己搞垮。

事實上,筆者早前談過,習李推上海自貿區是一盤大棋,是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切入點,其重要指導思想就是「以開放倒逼改革」。從國務院公布的方案看,各種開放的落腳點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一句話,對外開放是手段,對內改革才是目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改革,這是國家戰略需要,而不是單純GDP數字增長。從上海數個有關自貿區規劃的送審版到國務院最終版本比較,均可見以開放倒逼改革,中央還要將上海經驗推及全國。

地方模式 阻礙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可概括為「地方政府競爭模式」,這曾是中國奇迹的動力之一,但伴隨着地方政府日益介入市場,地方政府本身也愈來愈像公司,中國的地方政府競爭模式開始成為經濟增長的阻礙,甚至有惡化為逐底競爭的趨勢。上海自貿區試驗提供了構建新的競賽規則、破除舊體制箝制的可能。

內地學者解讀上海自貿區方案,認為從三方面倒逼改革:一是放開約束,方案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減少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用意明顯,「政府即公司」的種種弊端也有望得到釜底抽薪式解決;二是國際化,上海自貿區不僅暫停三條涉外企業法律的效力,也認可對其他國內法律條款的豁免申請;三是法制化,以法制規定「遊戲規則」。歸根結柢,政府需要轉換「公司」角色,做好監管、稅收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