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改革開放卻又衝突四起的緬甸,用這句名著名言來形容,也很貼切。過去兩年半,緬甸在總統登盛掌舵下,面貌一新,結束外交孤立,進行政經改革,整個國家準備起飛,遍地機遇,前景光明。但若問回教徒,得到的答案卻是「生活在前所未見無邊無際的黑暗中」。

佛國緬甸,有六千萬人口,回教徒僅佔百分之三,崇尚和平的佛教徒,並無以眾凌寡,大規模宗教衝突,向來鮮有發生。去年六月,西北若開邦突然爆發動亂,信奉回教的洛欣亞斯族,與佛教徒大打出手,釀成逾二百人死,保安部隊被指偏袒佛教徒,致使遇難者主要是洛族。結怨容易泯仇難,兩教衝突愈演愈烈,今年三月並蔓延到中部,其中在舊都仰光以北一百三十公里的密鐵拉,造成四十多人死亡。

聯合國人權特使金塔納今年八月到訪密鐵拉,亦遭暴徒圍攻,他事後抨擊軍警袖手旁觀,聲稱切身感受到被迫害者的恐懼。血繼續流,若開邦佛回仇殺近日復熾,就在登盛到訪當地前夕,衝突又奪數命,死者當中更有一名九十多歲回教老婆婆。

緬甸宗教衝突,遏之不止,引起國際愈來愈大關注,已經危及登盛改革大計。洛族被聯合國形容為全球最受迫害民族,處境堪憐,緬甸過去一年多宗教暴力,洛族不但死傷枕藉,也有十多萬人無家可歸,獲得不少同情。洛族落到這個地步,登盛難辭其咎,西方雖然急欲在緬甸這塊投資熱土分一杯羹,但眼見這些踐踏人權惡行,也不得不有所顧忌,或要煞停腳步。美歐多國政府和西方人權組織,敦促登盛當機立斷,拿出方案,盡早結束暴力活動,登盛焉能不理?他上台以來首次訪問若開邦,無疑就是對西方的呼籲作出回應。

登盛在會見當地社區領袖時,要求雙方消弭分歧,和平共處,但衝突不斷,歸根到柢,是緬甸政府拒絕給予洛族公民身份,致使他們低人一等,備受歧視。

最新宗教暴力,受害者已不止洛族,還有克曼族,這個民族其實擁有公民地位,所以受襲,只因與洛族信仰、外貌相似。登盛如果真心想要解決宗教衝突,必須研究修訂公民法,接納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