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總統登盛兩年半前上台,結束鎖國政策,全力開放改革。不過,緬甸經過逾半世紀專制統治,要過渡到真正民主,可說舉步維艱。在這方面,二十年前擺脫共產體制的東歐國家,可堪借鏡,民主派領袖昂山淑姬到訪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正是尋找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昂山在波蘭首都華沙說,從專制到民主,要的不只是政治解決方案,更是文化和思維的轉變。她在華沙拜會波蘭國會兩院議長,剛好碰上工會示威,國會大樓附近道路堵塞,交通癱瘓,她被迫冒雨步行,但她笑說不怕淋濕,反而高興能夠上了活生生民主一課,那些穿着鮮艷風衣的示威者,在她看來很美。

登盛在二○一一年三月開始執政後,緬甸發生天翻地覆變化,政治上最明顯的改變,是反對派獲得容納,昂山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和其他反對黨,得以參加國會補選,昂山也因此當選國會議員。但緬甸二○○八年生效的憲法,被指欠缺民主,國會預留四分一議席給軍方,確保軍方佔有主導地位。這部憲法,另一個受人詬病地方,是規定配偶或子女為外國籍者,不得參選總統,這被指為昂山度身訂造,因為昂山已故丈夫和兩名兒子,都是英國人,換言之,除非修改憲法,否則她無緣參選。

其實,緬甸連達成「政治解決方案」這一步,也尚未走好,就以修憲來說,登盛似乎有心,但有關進展卻極為緩慢。緬甸二○一五年舉行總統選舉,登盛早已表明心迹,聲稱無意角逐連任,並說不反對昂山參選,昂山則是磨拳擦掌,明言想做總統。昂山能否問鼎總統,幾乎變成緬甸改革的試金石,若能,便可證明改革貨真價實,政府並非軍方的傀儡,若否,可見軍方仍然掌控一切,放權只是一個假象,所謂「推行民主」,只是打破外交孤立,進行經濟發展的一個工具。

緬甸要像波蘭這樣,民眾能夠充分行使示威等公民權利,亦恐仍有漫漫長路。被視為「具勇氣開明改革者」的登盛,雖然承諾今年底釋放所有被囚良心犯,似乎能夠包容政治異己,但同時,在處理種族宗教衝突上,卻明顯踐踏人權,自去年六月爆發的佛教徒與回教洛欣亞斯族的衝突,已釀幾百人喪生,軍警被指偏幫佛教徒,趕絕「非緬族類」的洛族人,這似乎正是登盛政府從上到下,未能擺脫專制思維的一個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