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日之爭的兩大焦點,其一是對於侵略歷史的認識問題,引申至日本參拜靖國神社、修改和平憲法;其二是領土之爭,表面看是釣魚島的歸屬,實際上是數百海里海洋經濟專屬區的歸屬。其一屬國際道義層面,其二則事關兩國的核心利益。其一是虛,其二是實。日本固然有美國助陣,首相安倍晉三亦取得參議院改選的勝利,控制參眾兩院,政權是日本政壇多年來少有的穩固,但似乎安倍敗象已呈。

出口增加 不可持續

問題的觀察點還是在經濟,而安倍經濟學正在破產。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日前刊發《東京定時炸彈:日本迫在眉睫的債務災難》,指自安倍晉三和黑田東彥着手對日本經濟進行大膽實驗以來,這些計劃起到的效果恰恰與預期相反。今年上半年,由於日圓貶值,日本出現史上最大的貿易赤字。

該文稱,日本央行「憑空」印製的鈔票,用於購買七成新發行的日本政府債券,這使得日圓利率降到「套利交易」重現活力的程度,讓投資者從利息差中獲利。拋售日圓的行為會壓低日圓匯率,從而降低日本產品出口價格。增加出口能夠重振日本經濟,改善就業,增加稅收收入。不過,這個理論只是曇花一現。首先,日本出口增加是不可持續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傳統日本出口商早將生產設施轉移到海外,許多日本產品實際上是在中國、南韓、菲律賓或越南生產的,所以日圓貶值不會增加這些產品從日本的出貨量。二、其他國家會對日圓貶值進行打擊報復,它們會將自己的債務貨幣化,增加法定貨幣供應量,以促使本國貨幣貶值。這種競爭最終會讓儲戶破產,導致極高的通脹率和更多資產泡沫。當泡沫破裂時,它們的日子會比○八年更不好過。

事實上,安倍政府準備減少八兆日圓政府支出與公共工程支出,相當於將目前的政府年度支出平均減縮百分之四以上,以降低日本累積達經濟規模兩倍的債務,這個數字是世界工業國家中最高的。有趣的是,這與安倍經濟學背道而馳,正正凸顯日本經濟政策的困境。安倍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需要提高消費稅,但這將導致物價上揚,傷害消費市場,因此安倍內閣正傷透腦筋。

日本對華出口降至四年低位,七月份中日貿易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六,而中美雙邊貿易總值則增長一成。於是,中日誰頂得住誰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