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謔稱為「肚痛首相」的安倍晉三,○七年聲稱因潰瘍性大腸炎復發,黯然辭任首相,日本幾乎每年換一次首相的惡性循環隨之展開。去年安倍回鍋出任日相,他經過多年蟄伏,加上有特效藥穩住病情,甫上任便大展拳腳出台多項振興經濟措施,恍若脫胎換骨。過去從未有人試過以類似手法挽救日本經濟,安倍救亡措施被稱為「安倍經濟學」。

安倍上台後,以打破日本通縮困局為目標。他倣效美國推行量化寬鬆,開動印鈔機推低日圓,冀能藉此刺激日本出口,為製造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安倍的算盤是,隨着失業人數回落,內需逐步回升,銀行更放膽借貸給企業擴大業務,這便產生雪球效應,消費長期低迷形成的通縮死局便有望打破。

日本國債水平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二百,單支付債息便佔每年財政預算近半。安倍用盡方法推低日圓,投資者見他盡地一煲,市場對日本通脹預期急升。「安倍經濟學」的隱憂之一是先苦後甜:投資者為跑贏通脹,日債要有更高回報率才有望維持吸引力,實體經濟尚未出現復甦,日本償債成本恐已大增。

償債成本上升,政府加大財政支出刺激經濟彈藥買少見少,拉動內需由政府做起一環或後勁不繼,企業盈利一閃即逝,銀行怎敢放寬借貸?此外,日債孳息上升,債價下跌,揸重日債的金融機構或因資金充足率不足減少放貸,想在本國增聘人手的日企向誰融資?再講,即使日企業績由紅轉黑,它們為應對環球經濟波幅未雨綢繆,未必肯與員工分甘同味,對擴大生產、增聘人手等態度消極,安倍經濟學苦盡未必甘來。

出位行動 轉移視線

更重要的是,環球經濟疲弱,全球對日貨需求大不如前,加上日企競爭對手眾多,外圍市況不變,憑出口撐起經濟半邊天的日本,如何有運行?日本量寬政策剛滿月,隨着各項經濟數據出爐,投向「安倍經濟學」的懷疑目光相信有增無減。

快將舉行的東京都議會選舉和國會參院選舉,被視為日本民眾對「安倍經濟學」的信任公投。安倍為淡化「安倍經濟學」層出不窮的隱憂,令內閣支持度穩站六成以上,短期內或做出更多出位外交行動以轉移民眾視線。實不能排除安倍破罐子破摔,給早已跌入谷底的日中和日韓關係踩多兩腳,哪管這對促進日本經濟百害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