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悶聲推展 北韓摸石過河

東亞一對難兄難弟,南部緬甸邁向改革開放,日新月異,北部北韓死抱核威懾牌,故步自封。西方指指點點,屢叫北韓也學緬甸,其實北韓新領袖金正恩,相信比誰都急於推動改革,只是改革艱難,需要步步為營,慢慢摸着石頭過河。

北韓最高人民會議罕有地在半年內第二次召開會議,之前專家揣測,打破過去十多載一年一會的常規,或與農業改革有關,金正恩需要這個橡皮圖章,通過改革方案,但這個會期只有一日的會議,最終僅僅宣布把義務教育由十一年延長至十二年的法案,出人意料。金正恩也有出席會議,會上曾否討論農業改革,是否決定暫緩公布,官方喉舌未露任何端倪。

眼見老大哥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浴火重生,北韓這些年來照辦煮碗,幾度試行改革,卻以失敗告終。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前蘇聯解體,北韓來自共產超強的糧食和燃料等援助,頓告終斷,陷入困境。二○○二年,北韓為了激活經濟,容許街頭買賣,結果全國自由市場如雨後春筍,當局擔憂局面失控,政權受到威脅,二○○五年叫停改革。二○○九年底,北韓為了遏抑通貨膨脹,打擊黑市買賣,推行貨幣改革,結果更加推高物價,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多個地區出現示威。前車可鑑,金正恩在推行新改革時,不得不小心翼翼。

北韓近期傳出推行農業改革,實施類似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包產到戶制,農民在向國家上繳收成份額後,可以保留大約三成收穫,作為自用、買賣或以物易物,據報新措施今年秋收實施。很明顯,這項改革是要刺激生產力,既然可以多勞多得,農民自會變得主動,想方設法增加產量。

中國當年包產到戶,「調動農民積極性」,農村一下子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北韓未必能夠複製這個成功模式,無論人口還是農地面積,北韓相比於中國都是小巫見大巫,似乎作為有限。何況,天災頻仍,北韓今年夏天才鬧洪澇,改革到底能為農民帶來多少得益,他們能否溫飽,仍有疑問。金正恩及北韓領導層或許正因心裏沒底,才不肯立法改革,寧願悄悄進行,若是成功,到時可公諸天下,如果失敗,也不至於成為笑柄,就像今年四月發射火箭,事前大吹大擂,結果火箭極速解體,計劃灰飛煙滅,難於下台。金正恩可說有口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