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滿足成人需要

【綜合外電報道】昔日兒童文學總是天真爛漫、溫馨感人,這些題材如今卻冇得留低。國際期刊《兒童文學教育》刊載的報告指,近年獲獎的西方兒童文學中,情節往往是偏向兒童缺乏家庭溫暖、被迫提早當成年人,再非昔日探險等純真題材。專家擔憂,兒童文學過早展示殘酷現實,恐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

國際青年讀物委員會(IBBY)主席肖特聯同美國德州大學助理女教授威爾遜,分析了英國卡內基文學獎、美國紐伯瑞獎及澳洲年度圖書獎,於○三至○七年間的多本得獎作品。

捲性別種族階級衝突

他們發現這些作品很少講及歷險、受家人庇護等輕鬆愉快的題材,反而兒童總是被遺棄、被旁人疏遠或是無家可歸,且成人和兒童的角色往往倒轉,兒童竟然要肩負照顧父母的重責、協助沮喪的父母重過新生等。

肖特指出,現代兒童文學反映當下兒童實況:捲入成人世界的性別、種族、階級及文化衝突,面對充滿矛盾的現實。英國兒童文學《垃圾男孩》(Trash)描繪一名遭父母遺棄的男童;《The Wrong Pong》講述一名兒童拋棄自私雙親重過新生。肖特指,主角總是缺乏家庭溫暖,不敢隨便歷險,怕回家後已被父母拋棄,但又被迫肩負照顧家人的重責。

威爾遜稱,兒童文學會影響兒童有着怎樣的童年,然而目前的兒童文學只滿足成人需要,例如讓成人回顧逝去的童年。作家西蒙認為,目前創作兒童文學的最大挑戰是怎樣擺脫家長的影響力。

今昔兒童文學對比

昔日

《愛麗絲夢遊仙境》

女童愛麗絲離家遊玩時巧遇古怪兔子,不慎掉進兔洞後,進入一個充滿奇珍異獸的夢幻世界,遇到會說話的小豬、白兔及蜥蜴等,但後來她發現只是一場夢。

《糖果屋歷險記》

生於貧窮伐木工家庭的兄弟漢賽爾及葛麗特,被繼母陷害,說服其父於森林拋棄他們。兩人在林中發現一間糖果屋並被巫婆扣留,他們施計逃生,回家與父重聚。

今日

《我姐姐住在壁爐台上》

男童馬修斯的姊姊五年前在恐襲中喪生,父母陷入悲傷之中,從此一蹶不振,母親更離家出走。年僅十歲的馬修斯竟然要幫助家人振作。

《垃圾男孩》

男童拉斐爾三歲遭父母遺棄,每日在垃圾堆中生活。有日他與兩名好友在垃圾堆發現大筆意外之財,原來款項涉及貪腐的政府及警方,令他們被迫展開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