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沿用舊稱 昂山淑姬捱罵

緬甸開放改革,打破外交孤立,連官方喉舌也不得不承認,反對派領袖昂山淑姬和總統登盛一樣,居功至偉。但在昂山結束歐洲五國行返緬前夕,選舉委員會卻發表聲明,指摘她外訪沿用緬甸國名舊稱,違反憲法。當局此舉耐人尋味。

一九八九年,即緬甸「八八八八」大規模民主運動翌年,軍政府把緬甸英文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理由非常政治正確,就是Burma指的是緬甸最大民族緬族,然而全國有八大民族一百三十多個族群,如果只說Burma,豈非把其他民族排除在外,改用Myanmar,才能反映緬甸的多民族性。當然,軍政府真正用意不得而知,緬甸鎮壓八八八八民主運動,引起國際抨擊,改用新英文國名,或與鴕鳥把頭埋進沙裏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又或出於風水考慮也說不定。軍政府做事一向難以捉摸,六年前忽然遷都,把首都由最大城市仰光搬到偏僻山區內比都,有傳就是軍頭聽了玄學家建議。

改用英文國名是軍政府的事,受不受落卻是人家的事。軍政府鐵腕獨裁,一九八八年鎮壓民主運動,一九九○年推翻民主選舉結果,隨後又囚禁昂山淑姬,沿用舊稱Burma,拒用軍政府傑作Myanmar,成為譴責杯葛軍政府的一個方法。

無論是西方人士或緬甸反對派,過去二十多年來說起緬甸,都稱Burma,最近一年來,雖然緬甸與美歐關係大躍進,歐盟解除經濟制裁,美國提升外交層次,華府二十二年來首度恢復派駐緬甸大使,然而不管緬甸前宗主國英國首相卡梅倫,還是自詡為民主龍頭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仍然不說Myanmar,依舊一口一個Burma,緬甸政府聽來,難免不是味兒,可是對卡梅倫、奧巴馬之流,難奈其何,不能吱聲。

昂山在相隔四分一世紀後,重踏歐洲,在奧斯陸發表遲了十九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獎感言,在倫敦登上西敏寺演說,享受比一國元首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禮遇,她一言一行,全球矚目,本是對緬甸最好宣傳,但她一聲聲Burma,無疑觸動緬甸一些人神經,選舉委員會才會跳出來指罵。

其實,昂山歐洲行,緬甸官方喉舌隻字不報,總統登盛未作任何評論,顯然,緬甸當局對昂山仍然充滿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