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核重挫經濟 日本兩難抉擇

隨着位於北海道的全國最後一座運行核電站停機受檢,日本算是邁進無核時代。去年三一一巨災,福島核事故怵目驚心,日人驚覺核能並無「百分百安全」這回事,社會棄核呼聲高唱入雲,反核示威愈演愈烈,但要過去近半世紀日益依賴核能的日本完全去核,勢必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今次暫時無核化,正好測試日本到底會變成「集體自殺」,還是能像鳳凰般浴火重生。

日本自一九六五年起開始發展核能,在三一一大地震之前,全國共有五十四個核反應堆,福島四個核反應堆,受天災摧毀最終報廢,其他五十個核反應堆,逐一接受嚴格檢查,測試能否抵擋得住地震海嘯等衝擊。由於民眾對核能安全疑慮重重,縱使核反應堆通過檢查,也未能重啟,今次關機的北海道泊核電站,為全國唯一仍然運作的核反應堆,它也關掉了,日本便實現無核化。一九七○年,日本當時僅有兩座核電站也曾一度關閉接受檢查,換言之,今次是事隔四十二年後,日本再度「全國無核」。

日本「暫時無核」,或會演變成「永久無核」。福島核災雖沒直接奪取人命,但遺禍深遠,難以估計,這戳破了核電安全的神話,不啻當頭棒喝:核電看似平靚正,實際上代價是人類不能承受之重,德國、意大利等國也受啟示,紛紛加速棄核,身受其害的日本反倒不能吸取慘痛教訓,向核能說「不」?

前首相菅直人在三一一事件後,曾經拋出棄核論,現首相野田佳彥亦說,棄核是一個理想,但這卻也是日本所不能負擔的。野田所指的無非是經濟代價。日本曾是全球第三大核能發電國,在福島核災前,全國三成電力來自核能,並且計劃到二○三○年,比例增到五成。隨着核電站關閉受檢,核電產量銳減,日本進口天然氣、石油和煤劇增,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去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今年預料逆差會進一步擴大。發電成本大增,電費貴,不但民眾生活百上加斤,不少企業更恐捱不住。此外,關閉核電站意味着削減職位,例如北海道泊核電站,就使一萬人失去工作。日本本已疲弱的經濟,可說雪上加霜。

對日本政府來說,棄核實在是一個兩難抉擇,一邊是民意不可侮,一邊是經濟危危乎。不過,若把人命和金錢放在一起衡量,孰重孰輕則一目了然。日本如果挺過無核炎夏,民眾要求棄核的籌碼,無疑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