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緬甸改革觸動中印神經

緬甸日前舉行國會補選,昂山淑姬由階下囚進身議會,這其實是老早寫好的劇本,正如本欄上周的分析,美緬兩國各取所需,緬甸一定要作出改革的姿態,才可以換取美國的援助和承認,昂山淑姬作為民主象徵,是最佳的宣傳工具和橋樑。從緬甸今次的政治動作,可以預見未來將有一系列大變。

現時的緬甸,可說是一窮二白,但如果時光倒流一百年,緬甸可說是亞洲商貿的重心。緬甸資源豐富,吸引各國人民前往經商謀生,上世紀二十年代,仰光可說是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繁榮景象,算是一時之盛。但二戰後緬甸發展停滯,內部衝突不斷,後來更因軍事政變令緬甸陷於孤立。緬甸軍政府和亞洲其他經歷過軍方統治的國家有一點不同,就是南韓在軍方統治時也會全力發展經濟,但緬甸軍方卻對經濟全無辦法,唯一懂得做的就是印鈔票,結果幾十年來經濟了無起色。

緬甸改革,將在地緣上帶來一個重大的變數。緬甸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緬甸一變,立刻牽動了中印的神經。

在歷史上,緬甸跟印度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緬甸被英國征服後被劃為印度的一個行政單位,大量印度人移居緬甸,緬甸獨立之後才大量驅逐印度裔人回國。中國插手緬共事務之後,印緬關係更加密切,而印度和緬甸都是不結盟運動的倡導者。直到一九八八年,緬甸鎮壓學生運動,印度站在學生的一方,令兩國關係急轉直下。而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成長,緬甸在美歐打壓下成為東亞孤兒,在別無選擇之下,就只有一面倒靠向中國。

軍政府主導下中國佔優

現在緬甸重新走入國際社會,中國和印度都會審視緬甸的形勢,誰能在未來發展中佔得便宜,那就先要確定緬甸的權力走向,如果仍然是軍政府主導,中國應該可以佔有優勢,因為過去二十年中國在緬甸做了大量工夫,在昂山淑姬問題上也留有一手,就算不是兩面下注,也不會主張軍方打壓昂山。而中國對緬甸還有一個長遠的戰略考慮,就是建設一條中緬石油管道和鐵路,一旦計劃成真,將可繞開馬六甲海峽直通印度洋,這對中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所以,中國對緬甸的戰略考慮遠遠超過投資和商品市場。

印度對緬甸則有另一種情意結,尤其是支持緬甸民主運動多年,又怎會放過這個收成機會?

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