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手科國內戰 法國雄心勃勃

科特迪瓦總統巴博被前總理瓦塔拉部隊生擒,儘管阿比讓仍有零星戰鬥,儘管一場亂局留下的後遺症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但如果說這場內戰沒有一個是贏家,則大謬不然,起碼深度介入推翻巴博的法國,就要算一個。

對於誰抓捕了巴博,各種消息滿天飛,莫衷一是。據BBC等媒體報道,巴博是落於親瓦塔拉部隊之手,然而巴博的助手則稱,這是法國特種部隊所為。姑勿論事件真相如何,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日前致電瓦塔拉詳談,儼然一副勝利者的姿態,以致有評論指瓦塔拉要憑藉外力打勝仗,今後將嚴重影響其統治正當性。法國人插手別國內政,殆無爭議。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法國在國際舞台上動作頻頻,連同阿富汗及利比亞的戰事在內,法國同時應付三場戰爭,堪稱史無前例。而就目前形勢發展而論,在三場戰爭中,法國人在科特迪瓦可謂檢足了便宜。

阿富汗戰爭猶如無底洞,法國士兵多有死傷,在國內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已讓薩爾科齊吃足了苦頭;至於利比亞戰事,美國出於自身政治考量,退居二線,採取前所未見的「多邊主義」。可以說,法國人走在前台,多多少少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味,更何況,利國戰況迄今仍處於膠着狀態,短期內能否取得突破性進展,實在難以樂觀。反觀科特迪瓦一役,說法國僅派遣少量地面部隊,便得以長驅直進,直搗黃龍,說其檢足了便宜,絕不為過。

事實上,法國今次賣力演出,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首先,與利比亞一樣,科特迪瓦與法國的淵源甚深。科國十九世紀是法國保護地,直至一九六○年獨立後,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直至翌年為止。目前,約有一萬多名法國人僑居科國,當地甚至有「法蘭西後花園」之稱。至於巴博,則是一個令法國相當頭痛的人物。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就經常率領學生和教師舉行反法示威。更有甚者,○四年巴博擔任總統期間,政府軍突然空襲法軍在第二大城市布瓦凱的營地。有論者以為,這是巴博刻意引法國報復,以挑起國內的反法情勢,拉抬自己的聲勢。

有意思的是,法國明年舉行大選,薩爾科齊在內政方面表現乏善足陳,自然要靠對外軍事行動轉移人民視線,撈取政治本錢,從這個角度看,今日的薩爾科齊與當年挑動反法的巴博何其相似,也可說是歷史的極大諷刺。

當然,薩爾科齊的這一手做得實在太明顯,用心路人皆見。正如法國反對黨議員馬蒂諷刺,薩爾科齊無非是想藉強硬姿態刺激民意,如果這也能得逞,他會不惜一星期參加一場戰爭。不管怎麼說,薩氏的「外交牌」能否打得響,明年大選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