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物價紙上談兵 助民生九牛一毛

調物價紙上談兵 助民生九牛一毛

內地通脹肆虐,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十六項旨在穩定物價的措施,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做好價格調控監管工作,穩定與民生密切相關產品的市場價格,這十六項措施被稱為「國十六條」。可惜,這些用詞嚴厲的調控措施並沒有對症下藥,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通脹已嚴重影響內地百姓的生活,很多大城市的居民已開始囤積大米、油鹽等日常用品,一些低收入家庭一個月都不敢買一斤肉。有人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房價漲油費漲奶粉漲尿布漲這也漲那也漲有啥不漲;下聯是:上學難看病難吃穿難就業難男也難女也難哪個不難;橫批是:和諧社會。這副對聯對現時國情的描述可謂入木三分。

中國通脹迅速攀升,當局將罪責歸於美國濫發貨幣,強行推動美元貶值,問題是,中國目前仍然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央行也一直宣稱對熱錢實行有效監控,美元貶值又怎麼能將中國通脹推高到如此地步?這顯然不符合邏輯。其實,中國通脹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幣發行過多。

內地經濟學家周其仁稱,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發行的貨幣高達三十四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將這些錢一張張疊起來,可以從地球疊到月球上百次之多。事實上,人民幣發行量如此之多,以致第五代百元大鈔兩個英文字母相互排列的冠號,已全部用完,央行下屬金融機構從今年起換發新三冠號百元幣。

干預市場 捨本逐末

社會上熱錢太多,所以百物騰貴,炒風四起,炒股、炒樓、炒文物、炒農產品,內地幾乎到了無物不可炒的地步,熱錢湧到哪裏,哪裏就漲價,根本無法遏止。這就像一股洪水,四處肆虐,政府不積極疏導,卻忙於加高堤壩,又有甚麼作用?所以,今次物價調控「國十六條」不採取加息金融手段,卻要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實際上是捨本逐末。

當局對形勢判斷失誤、宏調失敗已有多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表示,「內地房價調控很難,左一個國十條,右一個國五條,但價格卻難以下來」。這席話充滿了無奈,相當於政府給開發商呈上投降書,也折射出政府的無能與失敗。

回想今年二月,溫家寶還信誓旦旦表示,有決心在任期內把房價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使房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價位,但現在看來,面對強有力的開發商,溫家寶也無能為力。政府調控樓價都失敗了,又怎能讓老百姓相信調控物價會成功呢?「國十六條」會不會成為一紙空文呢?

政府調控物價不力,助民生亦無心無力。有人統計,二○○五年北京低保戶每人每月三百元,今年低保戶每人每月是四百一十元,五年間漲幅為百分之三十六,而同期白菜價格上漲了四倍,黃瓜價格上漲了三倍。收入永遠趕不上物價,老百姓怎能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