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拘捕波蘭斯基 觸發隔海罵戰

國際著名導演波蘭斯基上月下旬到瑞士出席蘇黎世電影節時,在蘇黎世機場被瑞士警方拘捕,美國已啟動引渡程序。波蘭斯基三十一年前被指控與一名十三歲女孩發生不正當性關係,之後逃離美國,一直被美國警方通緝。

拘捕事件引發軒然大波。由於波蘭斯基擁有波蘭和法國雙重國籍,波法兩國外長致函要求美國國務卿希拉妮逼瑞士當局放人。瑞士司法當局則解釋,是應美國要求而採取逮捕行動,非因政治壓力。

美國傳媒面對歐洲政界及輿論力挺波蘭斯基,起初比較低調,然而隨着抗議聲浪持續升高,終於忍不住發聲,多份報章均強力反彈。《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出:「聽了法國、波蘭和其他歐洲人士的抗議,你還以為這位電影人是因為講真話而被極權政權逮捕。」該文章還質問:「把一個承認犯了強姦罪、後來畏罪潛逃的人繩之於法,有何不正義可言──不管他多有才華!」

《洛杉磯時報》一篇文章則直斥,波蘭斯基的支持者搞不清誰是真正受害者,「聽這些人談起事件,你會以為受害者是波蘭斯基,而不是那個十多歲的女孩。」文章作者又說:「我要問這些名人,如果受害者是他們的女兒,他們會不會對這宗被控雞姦和強姦的罪行如此滿不在乎。」《紐約每日新聞》更直指那些呼籲釋放波蘭斯基的名人有悖常理。評論指出,他們的藉口,包括波蘭斯基母親死於納粹大屠殺、其太太慘遭謀殺,以及那位女孩子並非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等,都令人反胃。

美國「被神職人員性侵犯幸存者組織」也譴責波蘭斯基的支持者,指他們認為保護一名性侵兒童的人,比保護兒童的安全更為重要。該組織呼籲盡快引渡波蘭斯基,並杯葛他的電影。

美國輿論多數認為無論波蘭斯基多麼有才華,成就多大,歸根究柢是強姦犯,應面對法律制裁,與歐洲輿論對他的同情形成鮮明對比。雙方互不退讓,聲浪一陣高於一陣,但真正決定波蘭斯基命運的,恐怕還是即將進行的引渡訴訟,官司很可能會曠日持久。

不過,今次引渡波蘭斯基的風波也許有其積極意義。美聯社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今次事件後,多數人似乎認為是時候將波蘭斯基的藝術成就,與其操守區分清楚,正如今年六月米高積遜逝世後,他的專業成就和其人格黑暗面,都留在公眾的回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