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易經》啟發諾獎得主

【本報訊】《易經》的成書時間頗多爭議,一般認為周文王撰成《周易》,若以此起計,也起碼有逾三千年歷史。在中國的傳說中,遠古伏羲氏創八卦,夏禹再將其擴充至六十四卦,經數次排列,由周文王奠定以「乾」為第一卦。

《易經》以爻、卦符號系統、陰陽兩種元素描述世間萬物變化,可說是中國古典的哲學和宇宙觀。《易經》在十七世紀傳到西方,其後由德國來華傳教士兼漢學家衞禮賢所翻譯的《易經》德文譯本,被譽為最佳譯本之一,其後再被翻譯成英文等多種語言。

《易經》應用性甚高,常會用來配合其他學說或占星術,跨學說教授現代商管、生活智慧,甚至催眠觀測前世今生等,有課程教授管理人員融合西方商管思想及《易經》,中西合璧地幫助市場管理發展。

近代科學也受《易經》影響,曾獲諾貝爾獎的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從《易經》陰陽消長的原理得到啟發,提出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存在着盛衰消長的變化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