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虎視寰球:軟實力與話語權

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的國民眼中形象算是好,但又不是太好,比美國稍好,但又不如日本好。這些現象,在日前本欄內已引述了調查的數字。這個調查主要針對一般國民而不是政治精英分子,所以結果跟現時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東協組織的外交動態不一定一致。

在外交層面上,中國在東協組織上較日本佔上風,這是中國外交上經過長時間努力的結果。

關注國際大事 擴闊民眾視野

當年,中國前外長錢其琛通過對馬來西亞的華僑大力向時任馬國總理馬哈迪做政治工夫,得到馬哈迪的協助,令中國得以開始參加東協的活動。後來,中國再通過博鰲論壇的平台,始能全方位進入東南亞的經濟和政治圈。跟日本相比,中國是跑在前頭,但在一般國民眼中,日本仍然取得較佳印象,這大概真正說明日本的軟實力仍優勝於中國。

不錯,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接受程度呈上升態勢,但其中還有相當多而複雜的問題,其中以領海糾紛和華僑問題最為重要,以領海糾紛問題尤甚,所以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可以最籠統地分為海洋和陸地國家。一般認為,中國對東南亞的陸地國家影響力較大,而海洋國家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則由於地理上的距離及美國的戰略上存在更大的迴旋餘地,因而受中國影響較小。

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印象的調查,還有幾點頗值一提,那就是一般女性對中國的印象較佳;至於個人收入方面,泰國的富裕階層對中國的印象較好;但在新加坡,富裕階層卻對中國印象較差;至於其餘四個國家,包括越南、菲律賓、印尼以及馬來西亞,貧富兩極對中國的印象並無太大差異。

這個調查有一個發現比較重要,那就是關注國際大事的人,對中國的看法更為正面,這也確證了其他一些類似的研究。例如關注國際大事的中國公民對美國有較正面的看法,所以公民的國際視野增加,會有利於增進國家間的相互了解,並削弱狹隘民族主義的仇外情緒。

但國民對其他國家的認識,固然視乎這些國民的國際視野,但接收之外,也有發放的一面。如果中國能夠掌握宣傳和溝通的技巧,讓東南亞國家充分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及各種決定的前因後果,那就有助爭取外人對中國有較佳印象,而東南亞國民的反應,相信也適用於其他國家。正如日前本欄曾引述《金融時報》那個調查,經西方傳媒把西藏暴亂的問題一炒,中國立刻成為歐美民眾心目中的最大威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歐美民眾根本不知道西藏問題的來龍去脈,只是聽了達賴的一面之詞,而中國的官方立場以及事情發生的始末,他們根本不大了了,所以便形成一面倒的反中運動。

外國一知半解 形象難以提升

所以,中國要在東南亞國家以至國際上提升形象,構建其軟實力,必須先在其國際話語權上着手,如果外國民眾對中國實情一無所知,又或者一知半解,中國的國際形象很難提升!

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