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23日

接受境外救援隊意義深遠

23/05/2008
文: 邱震海


隨幵中國四川地震災區救災工作的展開,來自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救災隊伍也活躍在災區現場。雖然相對於災區受損的規模而言,外國和境外救援隊能夠提供的實際幫助有限,但這些隊伍畢竟帶來了國外和海外一個先進的救災經驗;更重要的是,外國和境外救災隊伍的出現,對於中國未來與國際和海外社會的良性互動,有幵非常正面的意義。

傳統思維需要調整
五月十二日四川地震發生後,日本、台灣等一些地震頻發國家和地區便多次表示,願意在提供救援資金和物資之外,另外派遣救援隊伍。當時,由於前往汶川災區的道路尚未打通,北京僅表示願意接受救援資金和物資,但暫時不接受救援隊伍。但坦率地講,這只是一方面原因。由於地震來得突然,因此在有關官方的傳統思維中,原先不接受外國救援隊的定式尚來不及得到調整。眾所周知,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時,中國拒絕接受來自外部世界的一些援助。其間的原因不但在於中國傳統的愛面子文化,同時也有缺乏與國際社會在人道主義等現代文明思想基礎上互動的更深層原因。

最近幾年,尤其在五年前的沙士疫情後,中國官方的傳統思維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這首先見之於危機機制的確立和完善,同時也見之於逐漸確立和普及了以民為本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同屬國際社會的成員,人道主義是超越民族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最高準則。

也許是地震災害來得太快,同時也由於震災現場的道路一時尚未打通,因此才有了災害初期中國官方對外國救援隊的婉拒。即便如此,在中國各個不同部門之間對這一問題的表述上,也可以發現一些未經協同的不同點,顯示出當時由於震情突然,既有現場道路尚未打通,同時也有傳統思維的因素。五月十三日,筆者透過各種平台發表「中國不應謝絕外國救援隊」的觀點,建議官方在前往震區的道路打通後,應迅速接受外國和境外救援隊。這一觀點立即引起熱烈討論,贊成者多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而反對者則多顧及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

五月十四日上午,外交部宣布將接受日本救援隊;當天下午,國台辦宣布歡迎台灣救援隊前往災區。當天下午五點,台灣救援隊便啟程前往災區。爾後幾天,南韓、新加坡、俄羅斯等國的救援隊相繼前往災區。

人道主義良性互動
此次中國對外國救援隊伍的開放,一如中國官方對災情的迅速反應和組織,在國際上贏得極好的評價,也形成了中國和國際社會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良性互動。同時有報道顯示,日本救援隊在災區努力工作並向遇難人員遺體默哀的舉動,引來中國輿論和網民的普遍好評,雖然有少數網民質疑日本的動機和救援隊的效率,但絕大多數網民對日本的救援和捐助表示感謝,並對本的印象有所改變。

必須指出,人道主義等普世價值與國家安全不是對立的。若能確立這一大原則,那麼有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更重要的是,這一原則對中國未來的進步將意義無窮。



       



 

 



| 廣告價目 | 聯絡查詢 | 會員通訊 | 版權收費 | 企業關係 | 免責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