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 無稽之談

20/05/2008
文: 宋小莊


汶川地震,為建國之最。舉國哀痛,世界同情。但《蘋果日報》偏偏冷言冷語,幸災樂禍,妄稱地震乃因「貪污蔓延」、「多行不義」等「苛政」,「遭到天譴」,「是不祥之兆」。該報竟無惻隱之念,包藏禍心,令人切齒。

此種謬論本來不值一哂。可惜國人有相信「天人感應」之說者,不能不為之辯誣。古人以為天地人為三才,地宜寧不宜動,地動(震)將預示社會人事有變。古代帝王常將地震與王朝盛衰聯繫一起。《國語.周語上》載:「伊洛(河南伊水、洛水)竭而夏亡,河(黃河)竭而商亡。」但此類附會說法不足為信,理由是:

盛世衰朝 皆有地震
一、地震始於何時,無人知曉。早在震旦紀,地球已有構造運動,地殼不斷運動,地槽上升為高山平原,地台分而復合,形成現在形狀。一直到約一千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中華大地才略具目前規模。而地球當時尚無人類,更談不上王朝,何來「天人感應」?

二、有人類乃至王朝後,地震既可發生於衰世,也可發生於盛世。例如,周幽王二年(公元前七八○年),西周三川(涇、渭、洛)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幽王滅,周室東遷。根據《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描述,該地震甚為猛烈,「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周幽王乃無道之君,此為衰世之震,但治世也可能有地震。漢文帝元年(一七九年)四月,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潰出。該地震的強度和範圍,不比幽王二年地震小,但漢文帝乃有道之君,文景之治,史稱盛世。

三、如以現世而論,一九七六年「文革」結束,「四人幫」倒台,提供撥亂反正的機會。但當年卻發生內蒙和林格爾、雲南龍陵、河北唐山地震。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成就,政局穩定,世所矚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人所共知,但卻發生汶川地震。地震要來就來,與人間世道無關。

當然,弱國小國可能承受不了地震災難。《漢書.五行誌》:「國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這只是對無力抗震救災的政府而言,而不應當適用於反應迅速、救災有效的中國。此次汶川大地震,損失巨大,傷亡慘重,地貌改觀,但中央高度關注,救援有力,舉國同心,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同情和讚賞。

自然規律 無關國運
其實,即使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不信「天人感應」說者大有人在。東漢王充《論衡.書虛篇》稱:「地固將自動。」唐代柳宗元對《國語》記載伯陽文論西周因地震將亡,曾作《非國語》一文:「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鬥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說明地震「自動自休」、「自崩自缺」,有自身規律,與人世國運無關。

宋朝曾推行變法的王安石,也針對「天意」說提出批評:「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蝕、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清末姚瑩研究台灣地震時,也曾稱:「台地常動,非關治亂。」蘋果謬論,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