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2008
太空館佔地八千平方米,分為地窖、地下及一樓,於一九七七年七月動工,一九八○年十月開幕。八○年太空館開幕,成為全球首座電腦化的天文館,太空館天象廳內的電腦化星象儀,能透過光學原理模擬實際星空環境。二○○四年,民政事務局為答謝何鴻燊捐助二千萬元到弘民基金,決定將轄下的太空館天象廳命名為何鴻燊天象廳。
太空館開館初期,憑幵最新穎的展品,如人造宪星、火箭、太空船模型等,吸引大批市民參觀,其有如「菠蘿包」的蛋形建築,更成為本港地標之一。但時光飛逝,太空館未能與時並進,其吸引力亦大大減少。
原擬取名「天文館」
興建太空館,是因為一九五七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宪星,引起不少香港人對天文的關注。香港政府於六一年曾建議在維多利亞公園興建天文館,最後不了了之。直到一九七四年,「天文館」的計劃被市政局重提,選址舊尖沙咀火車站附近的海旁,耗資六千萬元興建。由於香港天文台已使用了「天文」一詞,為免混淆,「香港天文館」最終命名為「香港太空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