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30日

談談天 跳跳舞 無懼風急浪高
晨泳敢死隊眷戀泳棚人情味

30/09/2007


【專案組記者鍾兆倫、黃家豪、趙慧敏報道】早前西環域多利道一個泳棚發生遇溺意外,揭示本港仍保留少數具數十年歷史的泳棚。這些泳棚陳設不及康文署轄下游泳池,但濃厚的人情味,留住了不少堅持每早晨泳的泳客的心。泳棚並沒有救生員,只有簡單的救生工具,數十年來,翻過無數的波浪,卻仍未淹沒這班「晨泳敢死隊」的熱情,一眾泳客更揚言「每早唔游唔舒服,游到死都一定要游」。

西環域多利道泳棚在本港已是碩果僅存的泳棚,相較游泳池及海灘,泳棚的設備簡陋,它們多是沿山崖而建,或處於海灘一隅。泳棚外,本港一些偏遠甚至荒廢海灘,仍有一些泳屋。它們毫不起眼,但幾十年來,仍深受老一輩人士歡迎。每日清晨四時,泳棚及泳屋擠滿大班公公婆婆搖手擺腳,氣來氣喘地熱身準備下水;他們大多年逾七旬,但每早仍風雨不改「游早水」。除游泳外,泳屋更是他們談談天、跳跳舞的場地,藉此消磨早上時間,免得退休後呆在家中。

棄灘儼如私人俱樂部
當局將位於青山公路的近水灣海灘列為不適合游泳,灘上約有七個由不同泳會名義,向政府租用的泳屋。泳屋屬一層高的平房,屋內設有男女更衣室及大廳,廳內擺放有供會員使用的貯物櫃,由於海灘沒有救生員,故當地儼如他們的私人俱樂部。

該灘南山游泳會的其中一名資深會員關先生稱,有游早水的習慣超過六十年,每朝他均與泳友由梨木樹步行兩小時至近水灣游泳。多年來,泳屋為他帶來不少有悲有喜的回憶,他說:「我㳜都有考過拯溺章,亦曾經救過不少泳友,通常佢地都係突發簕心臟問題先遇溺,一個游出去救,一個坃水泡救,當中有人救到,有人救唔到,好感慨。」

一草一木均滿載感情
由會長朱錫源一手一腳裝修泳屋,令他無不留戀,他回憶道:「泳屋旁邊簕羽毛球場以前係斜坡,二十幾年前,一次山泥傾瀉淹沒冲會社,後經會員籌錢合力重建,至有現在簕新會社、羽毛球場、延伸出海簕石礐,甚至一草一木,都是大家一番心血,試問泳池點可以有呢種感情?」

海灘對出海面經常有船隻駛過,晨泳客游出較遠海面時,有時與船隻相離只有十數米,船隻駛過後掀起浪頭,泳客要在「驚濤駭浪」下游泳,旁人亦替他們抹一額冷汗。租用泳屋近四十年的東方冬泳會總幹事周文端稱,雖然泳屋陳設及救生設備原始,只有救生水泡,但大多長者都有幾十年泳齡,懂得因應水流及風勢,亦會量力而為。

每朝早會如另一個家
另外,在青山公路的舊咖啡灣亦設有數個泳屋,晨泳客各自擁有門匙,方便出入及使用屋內貯物櫃。泳客稱海灘不設貯物櫃,單身前往隨時遭賊匪盜竊財物,但最重要是泳屋的一份人情味,會員自行煮早餐及打掃,又會利用天台作社交舞場,猶如另一個家,這是政府游泳池所不能提供的。

早前在西環泳棚發生遇溺意外,不少人認為事件純屬意外,不涉及泳棚的設計安全問題。但在現場所見,泳棚只有一個連接一條二、三百米長繩的救生水泡,救生員或其他救生工具一律欠奉,對出約一百米海面,常有大大小小的船隻經過翻起巨浪。但仍有不少泳客無懼海浪,揚言「每早唔游唔舒服,游到死都一定要游」。早年向政府借地,自行籌措資金興建會社的金鐘冬泳團負責人蕭先生表示,自七十年代已有這個具特色的泳棚。泳棚四周滿是樹木林蔭,以不𣁾鋼及木板建成,伸延出海的橋向來穩固,縱是八號風球下仍無損結構。颱風期間,仍有不少會員堅持晨泳。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

 



| 廣告價目 | 聯絡查詢 | 會員通訊 | 版權收費 | 企業關係 | 免責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