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2006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用來形容有仇必報的人。中文大學去年引入的「以牙換眼」手術,卻幫助失明的人士重見光明。這項「齒骨人工角膜手術」(OOKP),是以患者的牙齒及相連的骨及韌帶保護人工角膜,再植入面頰培育至成熟再移植入患者眼睛,手術至今已成功為四名失明人士做手術,並可使用多年,但先決條件是患者擁健康的牙齒供保護及培育角膜。 「齒骨人工角膜手術」於六十年代由意大利專家研發,由於手術過程複雜,現時全球只有少於十個眼科中心施行有關手術,中大及汕頭大學於去年四月引入此手術。本港至今共有四名病人完成第一及第二階段的手術,昨日亦有另一位病人接受第二階段的手術。
半年內生出軟組織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主任林順潮昨在記者會指出,這個「以牙換眼」手術分為兩個階段,首階段是從患者身上取出一顆犬齒及附近的骨頭及韌帶,裁好適當大小及鑽洞後,再將透明的人工角膜嵌入牙洞,並將整個複合物移植到患者的面頰上,讓其在三至六個月內生長出軟組織,包圍整個複合物。第二階段再將複合物取出,縫合在患者眼部表面,如手術順利,便可恢復視力。 林順潮解釋,嵌在牙洞中的人工角膜可得到牙齒、骨及韌帶等組織的保護,而面頰的組織與眼部相似,有助移植。由於移植在面頰後所長出的活軟組織是患者身體的一部分,故不會出現排斥,或被身體吸收,手術後亦不需服用抗排斥藥,人工角膜更可持久使用。 他指出,其中一名外國患者的人工角膜已使用了三十七年。由於大部分材料均取自患者,故手術的費用不多,患者只須自費購買人工角膜。 現時不同程度的角膜病變,可以藥物或角膜移植手術醫治,但角膜捐贈數量不多,「齒骨人工角膜手術」確為失明人士帶來重燃復明的曙光。林順潮表示,一些患者角膜及眼球表面患有嚴重疾病,如被化學藥物腐蝕、角膜混濁兼有嚴重乾硬症、嚴重的藥物過敏、重複角膜排斥等,接受傳統角膜移植手術的成功率很低,故「齒骨人工角膜手術」就是這類病人的復明最後希望。他估計,本港約有一百名病人適合接受此類手術,現時只有十名病人正在輪候。
或有青光眼副作用
林順潮續稱,患者在手術後可能會出現青光眼、出血等副作用,但一般可作預防,惟「以牙換眼」的手術並不適合沒有健康牙齒、不能接受全身麻醉、眼睛無光感、視網已受損等患者。 查詢電話2637 1343。
失明爸爸盼見初生愛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