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代價不菲

05/02/2007


打從九十年代首鋼遠赴秘魯收購鋼鐵業,收購方式成為內地企業「國際化」的方法,近年在中央政府積極推動下,收購海外資產亦成為內地品牌打進國際市場的首選途徑,特別全球經濟一體化下,變身國際性企業成為內地公司,特別是國企的重要任務。

但據過去經驗,內地企業「走出去」,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並非簡單的業務合併,行業購併可能要付出不菲代價,收購過程亦要面對各方阻撓,困難重重。

TCL勁蝕 中海油鎩羽
內地企業向外擴張「做大做強」的路途上,內地油企於收購海外資源公司時,困難重重,如中海油(0883)於○五年初宣布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於年中提價至185億美元,但最終因為石油業「敏感資產」,即使收購代價吸引,最終亦鎩羽而歸。

即使內地企業成功「走出去」,但所要付出的代價不菲,以TCL國際(1070)收購法國湯姆遜及法國阿爾卡特的個案為例,於○三年底,TCL宣布與湯姆遜成立合資公司(總值約40.5億港元),其中TCL佔67%股權,於○四年八月投產,即時拖累TCL當年全年盈利大幅倒退逾57%,○五年全年由盈轉虧,勁蝕近6億元。

○四年四月,TCL再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控制權,並成立合營(總值約5.09億港元),TCL佔55%股權,約一年終「離婚」收場,同時留下巨額虧損。



今日相關新聞:
  國企西征搶灘英倫

     



近年國企「走出去」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