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財經…財經評彈
─────昔日內容─────
以德經商照顧弱勢社群 (2005/07/25)
「開業保證金」建議有漏泂 (2005/07/25)
上市棄港取星事出有因 (2005/07/25)
工業界下半年挑戰大 (2005/07/23)
經濟帶動商廈持續興旺 (2005/07/23)
法定衍生訴訟為難小股東 (2005/07/23)
學術探討不計私怨 (2005/07/22)
郎風暴饒富意義 (2005/07/21)
強國要藏富於民 (2005/07/20)
對談強國之道 (2005/07/19)
上市棄港取星事出有因
文: 洪一凡 會計業人士
25/07/2005
看到最近的一些公司上市數據,真令筆者感慨良多。據均富會計師行發表的《2005年全球第二板市場指南》,香港新上市公司數目在二○○四及○五年一至五月均較新加坡為少。今年一至五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合共十家,創業板只有兩家;相反,新加坡主板則有十九家,第二板(SESDAQ)也有十二家,表現明顯佔先。綜觀這些數字,那些經常自詡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的人,有必要好好反省。
筆者在金融圈打滾多年,見證了市場幾起幾落,股市表現更是經濟寒暑表。香港之所以能成為金融中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有眾多不同類型公司上市集資,市場深度和廣度得以不斷改進。自九七年後,香港更成為中資企業籌資中心,無論大或小的國企、民企,都爭相在港上市。
港交所被指「大細超」
中國經濟愈見興旺,很多外國基金被這股旋風吸引,紛紛投資港股。近年,日本及歐洲經濟停滯不前,美國的增長速度緩慢,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外資又怎會放過利用港股市場入股內地公司的機會呢?雖然「中國業務」引來了其他市場的垂涎,但憑幵港人的靈活應變及完善的監管制度,香港一直穩守中資企業集資中心的地位。
筆者認為由於證監會及港交所的一些作風僵化,削弱了不少中資企業來港上市集資的意欲,尤其以中小型公司受影響最大。港交所近年積極吸引大型國企來港上市,往往忽略了小型中資企業。以筆者的經驗,如當時有一家大型國企正等待上市審批,港交所必會極為配合,調配大量人手協助,結果可能拖慢其他的上市申請。港交所為免惹來「大細超」的批評,會對規模較小的公司採取拖延政策,例如不斷提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問題,既可拖慢上市進度,又不會招人口實。
筆者亦明白港交所的處境,因為上市科人手有限,難以在同一時間處理太多申請,按成本效益計算,惟有集中火力處理能帶來較高盈利的申請,亦即集資額較高的公司。至於集資額較細的公司,很多時因未能及時審批,令上市計畫受影響。相反,新加坡交易所則甚為歡迎中國的中小型民企,審批過程亦甚有效率。一般而言,在八至十二個星期已可完成;同時,新加坡的上市條件亦較具彈性,難怪到新加坡新上市公司的數目遠遠拋離香港。
正因為這些原因,近年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有減少的趨勢,如果證監會及港交所再不改變只重視大型國企的態度,以及不更改已過時的上市條例,相信只會令更多中小型中資轉移到新加坡上市,香港作為中資企業集資中心的地位必然受到打擊。
無限驚喜 源自您的心意 莎莎國際送花服務
版權所有 © 2025 ON.C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